新闻中心
经济与管理系“寻迹·乡忆拾光”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经济与管理系 作者:倪冰慧 审核:周慧、郑瑞 编辑:陈敏 发布:2025-07-13 阅览:

为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接受思想淬炼、增强文化自觉、厚植家国情怀,6月30日至7月4日,经济与管理系“寻迹·乡忆拾光”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丁蜀镇,开展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由12名来自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学生组成,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周慧,团总支书记倪冰慧、辅导员邹衡怡带队指导。

此次实践包含体验非遗、访谈匠人、调研产业、传承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学生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土,全程参与、主动策划、深入研判,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中的青春风采与责任担当。

一、从馆藏重器到柴烧龙窑,青年在历史厚土中探访根脉

实践团队第一站来到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到紫砂壶从东汉原陶演进至明清鼎盛的千年技艺流变过程,透过展陈的历代名壶与泥料样本,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陶艺工匠的智慧巧思。在随后参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墅古龙窑中,师生们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以及实地观摩古法柴烧工艺的遗迹与模型中,了解了火道设计、进柴顺序、温控技巧等技术原理。大家纷纷惊叹于古人的劳动智慧,更是深感文化传承背后的不易。

二、从人文街区到非遗工坊,青年用手与心触摸紫砂温度

在丁蜀镇陶文化街区中,成员们以青年视角在古南街、东坡书院、陶二厂旧址与顾景舟故居等地中,观察紫砂文化如何通过创意设计、品牌重塑等路径走进现代生活、走进年轻人心中,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成员们还参与了非遗体验工坊里紫砂泥手工制作活动,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泥土经过捏泥、塑形、修边、刻章等步骤后,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壶坯。团队成员石婷表示:“我们从未想过一把茶壶要有这么多工序,每一个动作都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

三、从走村访社到对话匠人,青年在田野调查间读懂责任

实践团队在走访西望村村委会时,工作人员范翔详细介绍了西望村的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以及从设计、制作、销售、旅游到文化传播的完整产业链。成员们围绕“如何激发年轻人返乡创业”“合作社如何推动乡村电商”等内容展开提问,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就如何将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建言献策。成员们还走访了高级紫砂工艺师吴叶亚老师。吴老师少年学艺,对制壶极为专注,曾为设计兼顾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握感的壶型,反复打样超百遍才定型,成员们就“如何保持技艺创新”“如何影响年轻人学习紫砂”与其进行交流。吴老师坦言当下学紫砂的年轻人渐少,但只要有人能沉下心来,技艺就不会中断,并鼓励学生们不仅要了解非遗,更要思考用现代方式传播非遗。

四、从古玩市场到登阁远眺,青年在市场脉搏中守望初心

为了更好地了解紫砂壶的发展,实践团队踏入陶都古玩城进行紫砂壶市场专项调研。成员们从商品定价、流通情况、收藏价值等角度展开借助问卷与访谈收集数据。他们发现,80、90后消费者更注重器形设计与功能实用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出“产品年轻化、渠道多样化、品牌人格化”是未来紫砂经济的可能走向。

在实践活动的最后,团队们登东坡阁远眺山水,俯瞰紫砂文化腹地。层峦叠嶂的山脉、连绵不绝的黛瓦、一座座被年轻人重新点亮的老厂房,仿佛在向他们诉说一段段岁月与匠心的故事。山风拂面,目光所及,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文化传承的种子也在成员们在心中悄然发芽。周慧表示,带领学生们走进社会、走入历史、走近群众,在亲历、亲研、亲讲中将专业知识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是一堂浸润人心、启智润德的美育课和思政课。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从紫砂泥间的手艺温度到街巷古窑中的时光沉淀,从乡村振兴的发展图景到工匠精神的代代接续,经管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热忱回应时代之问。他们不止于观察,更勇于参与、善于建言,以专业知识为非遗传承赋能、为乡村发展献策。未来,经济与管理系将继续鼓励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投身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培育更多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时代使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